第851章让斗争,变得稍微温和一些(6k)
“那接下来是第二个问题。”
“说。”
“既然郡王如今的地位是依靠太上皇而存在的,那他为什么会期盼着太上皇死”
“他并不是盼着太上皇死,他的想法准确来说,是太上皇和皇帝之间发生剧烈冲突,太上皇再次取得胜利,夺回皇位,但同时命不久矣,最终由他这个太上皇的嫡子嫡孙来继承皇位。”
刘施施觉得这个流程相当繁琐,但同时又有些莫名的熟悉感。
“这个剧情设定,是不是也存在历史原型”
“嗯,就是大明留学生朱祁镇啊,他发动夺门之变后成功从自己弟弟朱祁玉手中,拿回了自己的权力,从太上皇变回皇帝。
他死后,他的儿子朱见深继位,成为了历史上明宪宗,就是那个喜欢大姐姐的成化皇帝。”
刘施施恍然,瞬间就明白了熟悉感来自何处。
原来是明堡宗真实经历。
“但历史上朱祁钰和《朱楼》中的皇帝可不一样,朱祁钰天赋一般,能力不强,当上皇帝多年还做不到把持朝政。
相比之下,《朱楼》中的皇帝能力可强多了,几年时间就夺得了大把的权力,从逻辑上讲很难被太上皇反扑。”
“你说得对,所以我安排了皇帝进行改革,改革在任何朝代都是得罪全天下的事情。
当皇帝决心改革的那一刻起,他在朝臣口中,就从‘可以媲美古之圣人的君主’,变成了‘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暴君。
堂堂皇帝,怎么可以‘与民争利’,‘视天下士人于不顾’,‘一意孤行’,‘置群臣于不顾’!必须予以纠正。
所以,在《朱楼》的第二十三集,和第二十七集,朝臣们一次集体签名上万言书,一次直接伏阙谏诤,一定要力挽狂澜,让皇帝无论如何也要收回成命,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被周墨这么一解释,刘施施瞬间把剧情中一些不太明白的点全部串起来了。
她顺着周墨的话说道:“只不过皇帝这一次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坚定,完全不搭理朝臣的请求,甚至还一连罢免了三位名声很好的臣子。”
“是的。”
周墨点点头。
群臣伏阙这段剧情,他本来想直接安排皇帝打死一位跟“徐阶”有些类似的大臣,用以展现朝臣和皇帝之间的矛盾,以及皇帝改革一事的坚定。
徐阶的所作所为简而言之,干了一些实事,但也放任家族子弟大肆兼并土地,敛财的夸张程度没比严家父子差多少。
只不过,后来这个想法被柳和平稍微调整了一下。
把杀掉朝臣的解决改成了罢免,让其回归乡土。
看似全身而退,实则不然。
很快,这名朝臣就会迎来清算,来自朝堂的力量让他失去了多年以来兼并的土地,民间的议论更是让他声名狼藉。
最终,他选择了自尽,以证“清白”。
同时,他的死亡也成了士绅反对皇帝的浪潮起始点。
一般情况下,朝臣们和皇帝之间的矛盾大到一定程度,就只能期盼着皇位更替,把自己的期望投射到下一代皇帝身上。
但是如今,既然太上皇还或者,而且太上皇当年也相当兄擦大略,所以不如直接请太上皇出山。
“皇帝昏庸无道,所作所为就是桀、纣那样的郡王也无法比拟,我辈读书人应该拨乱反正,请太上皇重新掌管朝廷,恢复过去对士人的优待!”
至此,皇帝和太上皇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
但是这种爆发只持续了两集。
两集之后,也就是第32集,太上皇深思。
刘施施看完第三十二集的整体内容,总感觉不太对劲。
第三十二集,绝大多数内容是太上皇一个人的独白。
这一集刚开始,是朝臣们每天通过各种渠道送进宫里的条子,多到能够堆满太上皇的床头。
其中有一条,文字极其华丽:
先是回忆他过去的功绩,随后又不断吹捧他的声明和功绩,最后则是劝诫他朝堂乱象丛生,当今天子倒行逆施,希望他能出来主持大局。
太上皇看到第一份条子的时候,触动颇深。
他把条子交给夏主管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瞧瞧,瞧瞧,我就说皇帝威望不足,强行推行改革,必然会遭到全天下的反对。
治大国如烹小鲜,越是改革,越是急不得,应该将他们分化成小股,让他们自己争斗,最后皇帝再出手解决问题,这样虽然慢,但手段入春风化雨,悄无声息。”
夏总管也立马跪在了地上,嘴里说着庆贺的话。
“圣明无过皇爷,老奴不懂得什么治国理政,老奴单单知道,自世祖(福王,重开大明,被称为世祖)以来,皇爷是最厉害的皇帝,平定了倭寇,打击了土司,击破了北边的野人……”
夏总管一顿猛夸,让太上皇哈哈大笑。
“你这老货,一把年纪了,还学你那些子孙们耍嘴皮子。”
“老奴实话实说,皇爷的功绩,别说是宫里人了,哪怕是让全天下人一起来评说,也都是最最圣明的皇帝。”
太上皇被夏总管哄得开心,脸色竟然不复之前的苍白,渐渐恢复了些红润。
夏总管见状,也越发地卖力,漂亮话跟不要钱一样从嘴里甩了出来。
紧接着,太上皇又看起了奏折。
明明所有的奏书,内容其实都差不多。
但是他就是乐此不疲地看着,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看了一遍又一遍,一直看到大殿内蜡烛都烧了一半,看得嘴角的笑容越来越寡淡,面色越来越冷漠,眼神越来越凶狠。
砰!
太上皇猛地一拍桌子,手中的条子跌落在桌面上,又被太上皇衣袖扫起的风掀落在了地面上。
“乱臣贼子!乱臣贼子!都是乱臣贼子!”
夏总管眼疾手快,接住了那张条子,余光一扫,瞬间就明白了太上皇发怒的原因。
那条子的内容,和之前太上皇给他看得那张条子内容十分相似,也没什么大问题。
真正有问题的,是写着张条子的人。
那是一个当年被太上皇很信任的臣子,年纪轻轻就被太上皇给予了很大的权力和地位
后来,太上皇和前太子血拼,也是这名臣子上表劝说太上皇禅位给皇帝,说此次禅位乃是顺应天道,以全天家父子亲情。
为什么这么说
这么臣子的意思是:
皇帝弑子的名头不好听,趁着你现在还在世,扶另外一个皇子上位(证明太子之死非你本意,你并非一个薄情寡义的皇帝,还有其他的皇子和你的父子亲情很深),把身后事安排好,再加上你年轻时候创下的诸多功绩,身后名还是可以保证的。
当时的太上皇还很欣慰,认为这名臣子是真心为他着想。
现如今,这个臣子再次递上的条子,依旧再说皇位更替“顺应天道”,只不过方向却彻底反转。
“禅位是顺应天道,重新当皇帝也是顺应天道,狗屁的顺应天道,分明是你们的道!”
“此子怎么敢,怎么敢如此愚弄朕!”
只是这番话并没有让太上皇的心情得到缓解,反而让他陷入了另外一种情绪上的窘境。
意志越坚定的人,往往越会陷入牛角尖。
太上皇年轻的时候一路所向披靡,灭掉权臣,锐意进取,获得了大量的成就,在他看来,所有朝臣都是他的提线玩偶,随他十根指头的拨弄,摆出不同的动作供他驱使。
如此骄傲的一个人,怎么能够接受自己被蒙骗
所以,他才会如此的愤怒。
但愤怒之后,一股巨大的失意有萦绕在他的心头。
太上皇老了,但人却不糊涂。
相反,此时此刻的他一场清醒。
他很清楚,这种臣子当年能被任用,能被重用,归根结底是他这个皇帝的选择。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终究是他的喜好,改变了朝廷的风向,改变了朝臣的风气。
“这一切,都出于朕!”
夏总管听到太上皇的自语,立马回应道:“皇爷不必将此人的话放在心上,这人狼子野心,无君无父。”
太上皇摇摇头,默然不语。
此时,他再看群臣秘密送过来的条子,心中的感受就又不同了。
他很清楚,皇帝如今推行的政策,对天下,对王朝,对百姓,无一不是有力的。
唯一损害的,就是士绅和一部分皇室子弟。
所以,这帮人才会如此痛恨皇帝,并且希望他这个太上皇重新出来执掌江山。
但是,自己真的要顺遂朝堂上大臣的意思,顺应“民心”吗
太上皇心里其实很清楚,皇帝这些年不容易,宵衣旰食,拼尽全力才止住了当年他留下的一些祸根,把国家拉回了正轨。
如果自己现在要重新做回皇帝,能不能成功还是两说,但皇帝如今的政策一定会全部被废除,朝堂必定会恢复到十年前那种动荡的情况……
太上皇忽然觉得很疲惫。
他闭上眼睛,眼中突然出现了自己的嫡长子,曾对自己说过的话。
“惟愿我大明永安,儿臣死不足惜。”
大明永安啊……
太上皇睁开眼睛,拿起了桌上的蜡烛,没有丝毫留恋地,把烛液和火焰倾倒在了朝臣们送来的纸条上。
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