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队伍在官道之上连绵,如同人漫长的一生,一步一步远去,到了黄昏时,只剩下了晚霞,看不到故人。
罗贯中打开了包裹,看着上面精美的封面,一张老脸满是笑意,打开扉页,拿出了一张票据。
罗征好奇地凑上前:“爷爷,这是什么?”
罗贯中呵呵笑道:“这是钱庄兑钱的票据。”
罗征好奇地接过,仔细看了一眼,惊讶地喊道:“这是一千两?”
门外的罗晟听了之后也不淡定了,走入房中,一把将儿子手中的票据夺了过去,仔细看了看,一脸难以置信:“父亲,当真是一千两?”
对于小门小户,别说一千两,就是五十两也是一笔巨款。
罗贯中对钱财之事并不看重,摆了摆手:“你们需要的话,拿去兑出来便是,家里存不了这么多,就存到钱庄里。罗征啊,这就是那本《航海八万里》,你看这里——洪武,嗯?什么,洪武皇帝阅本!”
罗晟震惊不已,上前看去,可不是,上面朱砂笔所书,正是洪武皇帝阅本六个大字!
这是何意,难不成是皇帝看过的?
罗贯中抚摸着上面的字,翻看了几页,合上了书,交给罗晟:“这本书好好封存起来吧,作为传家之物。哪一代子孙困顿了,拿出来足够支应三代。”
罗晟没想到一本书,竟是如此厚重的礼。
罗贯中坐了下来,将包裹里的信取了出来。
看过信,心情难免激动。
老了,倒是遇到了一个无条件支持自己写书之人。
了不起啊,他竟然搞定了活字印刷,还以一种许可费的方式,将活字印刷铺开来,这样一来,未来印刷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成本也会越来越低。
只是,这本书里面还有一些冗杂的内容,也有一些需要增加的内容,还是需要增减几分,才更适合。
“我要修改书籍了,没什么大事的话,就不要打扰我。”
罗贯中平下情绪,认真地说。
罗晟连连点头,拉着罗征走了,回到后院准备与家人商量商量这一千两的巨款怎么花合适。
太原府,阳曲。
林唐臣的声音有些嘶哑,依旧站在路边对行进的百姓喊道:“每日行进三十里,保留好体力,没有蓑衣的来领一下,可不敢受寒了。”
知府叶林为看了看林唐臣,对布政使费震道:“有军士开路、护卫、殿后,百姓又是主动移民居多,沿途不缺粮食,山西的事基本了了,剩下的便要看北平、河南、山东三布政使司的本事了。”
费震看着离开的百姓,叹了口气:“若没有镇国公的操劳、布置与新策,百万移民如何能如此安稳地实现?只可惜啊,镇国公没在这里,也没能送这些百姓一程。”
叶林为重重点头,想起什么,咬牙切齿起来:“倒是那徐允恭、马三宝,可恶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