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86章 山八百(一)(1/2)

前次山士奇以千人破蒲甘军三千人后,汉军在云南行省的边境便愈发活跃了起来。

一场规模不大的边境冲突,就让朝廷多了四五个小藩属国,鸿胪寺接见了诸东南小国的使者后,立刻组织展开了谈判,围绕着一个重点,那就是如何通过云南行省,将华夏的商品售卖过去。

至于诸藩属小国没有钱财进行直接贸易?没关系的,朝廷可以派人前往视察指导,以物易物也是可以的,什么金银铜矿、玉石、香料、木料、生药、果脯,只要送到云南行省,朝廷是什么都肯收、都肯要的。

王伦对天下最大的影响和改变,就是培养出了一批务实的年轻官员,敢于谈“利”。

此前儒学昌盛时,官员们是耻于谈“利”的,动不动就把“天子不与民争利”挂在嘴边,仿佛朝廷贪婪无厌,只想着天下百姓那一点儿辛苦钱似的。

被儒家官员们忽悠瘸了的皇帝还当真不少,比如前宋的宋仁宗,以及历史上的明孝宗。

前宋建国后确立了一个治国原则,那就是“与士大夫共天下”,由宋太宗提起、宋真宗落实、宋仁宗发扬光大的。

某种意义上,这个治国原则属于“精英群体小政府执政”,北宋的皇帝们相当于将许多本该由中央政府推行的权力,主动放手给了所谓的“士大夫”,也就是地方豪族士绅们。

赵佶在位期间,推行的新派改革,其实就是想要将权力从所谓的士大夫手中收一部分回来,只可惜他大肆敛财,都用来自我挥霍与享受了。

王伦上台后则提出了“与万民共治天下”的口号,意图将前宋的“小政府”转为“大政府”,他也靠着对地方豪族士绅集团、大地主大商人阶层的打压和屠杀,将许多分散的权力再度收了回来。

故而新汉就多了相当一批成规模的“国有性质企业”,也即由朝廷和地方官府出面,组织起来的半官方半民间性质的产业作坊群。

因为在前宋时期,“天子不与民争利”的“民”,并不是指代所有的百姓,而仅仅局限于士大夫士绅家族们。

占了大便宜的山士奇,便在李若水、卢俊义的支持下,又组织了八百骑兵,向云南行省西南方向的香柏城进发,想要将云南行省的疆域再度外扩。

只要占据了香柏城,云南行省就可以打通与印度东北地区的陆地通道,就可以多吸引几个“勐”字开头的小部落、小王国与朝廷建立朝贡关系。

王伦想要打通陆地、海上与印度的交通,这件事并不是秘密,山士奇也是做了大量功课的,他也熟悉张骞的故事,知道东南是有商道可以进入印度地区的。

按照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认知,后世缅甸北部、印度东北部存在着许多城邦式、村寨联盟式、以及部落联合式的小国,这些小国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中原王朝的朝贡国。

但是在蒲甘国王阿朗悉都看来,这些小国都是被自已和父祖们征服了的,应该向蒲甘王国朝贡,属于蒲甘国的附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本网 . www.bookben9.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书本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