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王伦的打算,是以朝廷的身份,仅承认崇德天皇的地位,先将日本国内地方贵族势力安抚下来,然后将日本的中低级武士也视为继续分封的对象,让日本变得如中世纪的欧洲一般,从而变相削弱日本的地方力量。
而且王伦与众臣们商议后,决定给日本天皇加个姓。
白江口之战后,唐高宗、日本天武天皇时期,也即第五、六、七批遣唐使被派遣后,天武天皇为了效仿中原搞中央集权,开始有意识地系统性地认为编纂属于日本的神话。
于是第一任天皇神武天皇的身份就与日本神话中的太阳神天照联系在了一起,神武天皇是天照神的后裔,自此历任天皇都有了“神子”的身份。
故而日本天皇们为了保持笼罩在自已身上的那一层神圣性,从不取俗世姓氏,仅仅只有名字而已,只有分封出去的王族获得赐氏,彻底变为俗世间的人。
光武帝刘秀曾赐“汉倭奴国王”金印,曹魏以来,日本与华夏的沟通便愈发紧密,《晋书.倭人传》记载倭人“自谓太伯之后”,《梁书.诸夷传》也记载“倭者,自云太伯之后”。
太伯就是周文王的伯父,南避江东建立了吴国,若按照这种说法,日本天皇就是越王勾践灭吴后、逃到日本的吴人,而且还跟周天子有血缘关系。
王伦自然是不乐意的,姬乃是贵姓,若是朝廷承认了日本人是吴国后裔,岂不是说未来日本可以宣称对江东的继承权?
所以要剥夺日本天皇给自已强加的那一层所谓的神圣光环,他们就必须有一个俗世的姓氏,而且必须与华夏有强联系。
按照王伦的估计,日本天皇大约跟百济人有些联系,但不能让朝鲜人有某种莫名其妙的自豪感,于是一番商议后,王伦以天子的名义,赐日本天皇汉姓为徐,强行给日本天皇找了个祖宗,也就是秦始皇派出去寻找长生不死仙药的徐福。
被阮小七亲自领水师船队,从福原港护送到耽罗港的鸟羽天皇,就接到了朝廷的圣旨,不情不愿地改名为徐宗仁。
至于在年后出发前往日本坐镇的吴用,也收到了翰林院送来的一本《姓氏谱》,记载了朝廷统计天下户口时有记录的数百个汉式姓。
王伦给了吴用一个权力,要求他到日本后,与贵族们“商议”着挑选一个汉姓,不再使用日式姓氏。
在日本贵族们完成汉姓革新后,朝廷则会进一步将姓氏普及到日本的平民群体当中。
这实际上是一次梳理,接受汉姓,也就意味着这些日本贵族起码有愿意与朝廷合作的意愿,至于不配合,那么就轮到驻日汉军动手了。
翰林院与学部、礼部也忙碌了起来,朝廷将会抽调一批新儒人士以及自我改造后的佛教、道教等宗教人士,前往日本推行各种中原式的改造。
这注定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王伦有着足够的耐心。